Русский язык
首页 > 中俄往来最新动态
携手开创中俄友好的美好未来
——在圣彼得堡大学的演讲
2014-03-31 11:05

(2014年3月28日)

刘 延 东

尊敬的戈洛杰茨副总理,
尊敬的科罗巴乔夫校长,
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很高兴在这万物复苏的早春时节,访问久负盛名的圣彼得堡大学。这是时隔四年后我再次到访,又恰逢贵校建校290周年,感到非常荣幸。

  近三百年来,贵校名师荟萃,英才辈出,培养了门捷列夫、巴甫洛夫、屠格涅夫等享誉世界的科学和文学巨匠,有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此学习工作,普京总统和梅德韦杰夫总理也是贵校杰出校友。贵校与中国素有渊源,100多年前,俄国汉学泰斗王西里院士创立了俄国汉学史上第一个汉学学派——圣彼得堡学派。自上世纪40年代起,贵校开始接收中国留学生,目前有近900名中国学生在此学习。我对贵校建校290周年以及取得的骄人成就表示祝贺,向全体师生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中俄山水相连,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也是中俄建交65周年。这65年,是中国人民和俄罗斯人民不懈追求、奋发图强的65年,是中俄关系日益走向成熟、稳步发展的65年。现在的中俄关系,是当今世界水平最高、基础最牢、内涵最丰富、最具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的一组战略伙伴关系。去年3月,习近平主席就任后将俄罗斯作为首访国,年内与普京总统5次会晤,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今年2月,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在索契成功会晤,实现了双边关系“开门红”。普京总统5月还将访华,并出席亚信峰会(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这必将推动两国关系继续在高水平上向前发展。

  抚今追昔,和平与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互信合作的中俄关系对两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此次访俄,就是为了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启动“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这是两国元首着眼中俄关系长远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必将成为两国人文交流的新亮点。

  老师们、同学们!

  中俄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都处在发展复兴的关键阶段。我们高兴地看到,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普京总统领导下,俄罗斯社会政治稳定,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在强国富民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2000年起连续8年经济保持7%的快速增长,现在GDP总量比2000年增长近一倍,人均工资增长近10倍。当前,俄罗斯正大力推进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战略,并提出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我们始终认为,俄罗斯和中国的发展互为机遇,两国共同发展强大是推动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更加均衡的重要积极因素。我们预祝俄罗斯取得更大成就。

  两周前,中国一年一度的“两会”胜利闭幕。这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我听说,贵国塔斯社北京分社社长基里洛夫先生,采访“两会”20多年,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变化。他说,20年前俄罗斯媒体关注较多的是异域风情、中国功夫和大熊猫,而现在报道的重点则是中俄关系、中国走向和中国梦。借此机会,我也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今日中国。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追梦圆梦的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有100多年处于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过不断探索,找到了一条符合13亿中国人民共同利益的发展道路,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目标就是“两个一百年”:即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我们执著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创新的中国。35年前,中国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5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增长142倍,城镇居民收入增加7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9倍。去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六个方面明确了改革路线图,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必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新的里程碑。我们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我们将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落脚点,深化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领域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们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如今,中国有12亿多部手机、6亿多网民,政府许多重大决策通过互联网等公开征求意见,人民有多种表达诉求的途径。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致力于和平共赢的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后5年,中国进口商品将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超过5亿人次。我们将把沿边开放、向西开放作为新一轮开放的重点,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把对俄罗斯的开放作为全方位开放的重要战略方向。我们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进一步扩大全方位主动开放,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造福13亿中国人民,也必将为世界各国开启更加宽广的互利共赢空间!

  我们的中国梦与俄罗斯的强国梦是高度契合的,两国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中俄都坚持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都确立了民族复兴的战略目标,都以经济社会发展为第一要务,都坚持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这些共通点是推进中俄政治互信、战略协作和务实合作的坚实基础,也是确保中俄在各自发展道路上相向而行、相伴而行的重要纽带。进一步发展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中俄两国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各自梦想的重要保障。

  老师们、同学们!

  中俄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人文交流源远流长。中国有五千多年不曾中断的文明传承,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华文化。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老子等为俄罗斯人民所熟知,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受到俄罗斯人民的认同。中国哲学和文学、中国功夫、中医中药、中华美食深受俄罗斯人民喜爱。俄罗斯文化像俄罗斯的广袤疆域一样博大精深,俄罗斯文学、音乐、绘画、芭蕾、建筑等在中国有广泛影响,普希金、托尔斯泰、果戈里、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家的作品在中国广为流传。我年轻时,就十分喜欢读俄罗斯小说、听俄罗斯歌曲、看俄罗斯电影。那种深埋心底的“俄罗斯情结”,彰显了人文交流的独特魅力!

  人民的友谊是国家关系发展的力量源泉。中俄两国人民拥有深厚的传统友谊,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战斗、奉献牺牲。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在索契共同决定,明年中俄将隆重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此,我给大家讲一个俄罗斯女孩的中国故事。1925年,年轻的苏联女红军哈玛鲁克·舒拉来到中国黑龙江,参加抗击侵华日军的隐蔽战线工作,与中国抗联战士韩有才相知相恋、结婚生子。她的丈夫和女婿都惨死在侵略者屠刀下,她多次放弃回国机会、数次被捕,经受了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为反法西斯战争传递了宝贵情报,直至抗战胜利,最后长眠在中国大地上。舒拉与丈夫的墓碑,用中俄文分别镌刻着这样一句话,“这里长眠着一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流血牺牲的异国情侣”。正是像舒拉这样千千万万青年,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人类的正义事业,书写了中俄人民血肉相连、共同御敌的辉煌篇章。我们不会忘记俄罗斯人民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给予的宝贵支持。

  根深才能叶茂。今天中俄人文交流的良好局面是两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正因如此,人文交流得到两国高层的高度重视,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纳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共同构成中俄关系的三大支柱。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成立15年来,交流领域不断扩大,已涵盖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媒体、电影、档案及青年九大领域。品牌效应日益显现,接踵而至的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掀起了经久不息的“俄罗斯热”和“中国热”,呈现出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良好态势,开创了大国之间文明对话的典范。

  老师们、同学们!

  一部中俄友好史,也是两国青年交流交往、共同担当的历史。友谊的种子最容易在年轻人心里生根发芽。当我还是一个15岁的中学生,就曾与一位叫娜达莎的俄罗斯女孩多次书信往来,虽未见过面,但结下的友谊至今难忘。

  青年最有生机活力、最具创新精神,是人文交流的生力军。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为青年朋友提供了更宽阔的视野、更多样的选择。我们应从战略高度谋划未来,以中俄人文合作行动计划为引领,进一步丰富内涵、创新形式,为青年交流提供更多机会、搭建更广平台。我们将开展“百校万人”大学生交流活动,扩大互派留学规模,使双方留学生总数到2020年达到10万人。我们将积极促进两国青年艺术家联合展演,青年作家作品互译,青年科学家、工程师合作研发,青年政治家、运动员、医生、新闻工作者、企业家等互访交流。据我了解,圣彼得堡大学与多所中国高校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2007年就建立了孔子学院。希望贵校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更大作用,也希望有更多的高校积极参与,成为两国人文交流的中坚。在此我宣布,中方将邀请贵校100名学生年内到中国参加“汉语桥”夏令营活动,我们热切期待你们的到来!历史终将证明,我们今天所做的努力,必将成为未来中俄关系的宝贵财富!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中俄友谊的传承者,也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希望你们成为中俄世代友好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践行者,秉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互动互信、互学互鉴、互帮互助、共同成长,使中俄友谊的火炬代代相传,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青春活力。希望你们成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的有生力量,把握时代大势,勇担历史重任,以客观、积极和发展的眼光认识世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共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希望你们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投身创新创造实践,在迎接挑战、追梦圆梦中实现人生价值,为促进国家繁荣、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贡献智慧与力量!

  老师们、同学们!

  我想引用贵校的杰出毕业生、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一句名言,结束我今天的演讲:伟大的一切都是由人的双手创造的。衷心祝愿两国青年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开创中俄友谊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