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在这里,俄罗斯读懂中国

——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工作纪事
2014-04-24 21:00

 

 

  2012年12月5日,在位于俄罗斯联邦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真理报街的一栋经过返修改造的二层白色小楼里,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与俄罗斯副总理戈洛杰茨共同为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揭牌,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焕然一新,开始见证中俄人文交流的新的历史阶段。

  仅在2013年,这里就举办逾百场各类中国文化活动,接待访客超过1万人次,主办或承办了多项中俄两国间的高端文化交流项目,引起了驻在国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关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作为独联体国家中建立的第一家中国海外文化中心,不辱使命,正渐入佳境地一页页书写着中俄人民文化交流和友好合作的新篇章。

  “国粹”与“国宝”平添文化自信

  继2013年和广东省的合作之后,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开展的省部合作计划本年度的对口伙伴是湖北省。作为“荆楚风·中俄情——湖北文化走进俄罗斯”这出年度大戏的开启,“国粹”京剧与“国之重器”青铜器文物齐齐亮相,博得满堂彩。

  湖北省京剧院院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亲率当家花旦万晓慧、麒派传人裴咏杰等访问俄罗斯,于2月25日至27日在格林卡音乐博物馆、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国立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连演三场。湖北省京剧院除了演出《游湖借伞》、《赤桑镇》、《访鼠测字》、《拾玉镯》、《徐策跑城》、《贵妃醉酒》六出经典折子戏之外,在演出形式和配套活动上也进行了精心设计,比如演员在演出前开放式化装,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演员的化装过程,还可以请演员为自己画上京剧脸谱;在演出过程中,演员们所有的念白和唱词均配有中俄文对照的字幕,并由朱世慧亲自担任主持人,对每一出戏进行穿插讲解。

  2月27日,演出在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著名的意大利厅举行。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外国美术作品收藏居全俄第二位、莫斯科第一位。在这宏伟、古典的大厅里,大卫、圣母玛利亚邂逅包青天、白素贞,古老东方帝王将相与才子佳人的故事一幕幕上演,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与交融让俄罗斯观众产生了一种时空错位的奇妙感觉。

  3月3日,由湖北省博物馆和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主办,中国文化部、俄罗斯文化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协办的“礼乐中国——湖北省博物馆馆藏商周青铜器特展”正式与俄罗斯观众见面。该展展出116件(组)商周青铜器,其中约有1/4的展品是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包括在重大考古发现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鹿角立鹤、曾侯乙编磬等国宝级文物(国家一级甲等文物)。该展全面反映了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过程以及先秦的礼乐制度,整个展览的规模和水平堪称我国近10年来赴俄展览之最,从整个建国60余年对俄文化交流的历史来看,也是十分罕有的。当天的开幕式由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馆长玛琳娜·洛莎克亲自主持,俄罗斯文化部长弗拉基米尔·梅津斯基,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俄中友好协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季塔连科等俄方重要嘉宾出席。

  通过已经走进俄罗斯的这两个项目,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与湖北省所有参与相关工作的人员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为俄罗斯社会对京剧和青铜器的高度认可而感到欣喜和自豪。朱世慧表示,考虑到外国观众对京剧的接受情况,以往国内京剧院团出国演出的戏目多以武戏为主,但这次主推文戏。俄罗斯观众热情和积极的反馈让他始料未及,这坚定了他让京剧艺术走出国门的信心。

  以新媒体促进传播创新

  文化部制定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规划(2012—2020)》,对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工作提出了“实施新兴媒体应用计划”的任务,这是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工作面临的重大机遇,同时也是严峻挑战。

  据俄罗斯专业互联网研究公司对俄罗斯互联网用户的调查,69%的受访者每天上网时间超过1小时,61%的受访者表示不阅读传统报刊,人们对于网络的热衷使得传统报刊在新闻媒体领域脱离了固有的领导地位。其次,同世界上所有主流互联网国家一样,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俄罗斯人尤其是年轻人最为热衷的互联网功能。在网站排名中,俄罗斯本土最大的社交网络“联系”在本国网站中仅次于俄罗斯本土搜索引擎Yandex(Яндекс),排名第二,在全球网站中则排名第23位。截至2014年1月的统计,“联系”的注册用户已达2.39亿人,日访问用户数量达5500万人。除本土之外,“联系”在整个独联体地区也拥有广泛的用户群体。

  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对新媒体的应用以及其他所有网络建设工作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一个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式宣传中华文化的网上中国文化中心。这个框架里要包括门户网站、社交网络、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等各种网络宣传手段,利用文字、图片、多媒体、应用程序等多种形式把一个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通过网络呈现在世人面前。中国文化中心的对外文化工作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而网上中国文化中心则不存在任何限制,永远向全世界人民敞开大门。

  自正式揭牌以来,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所有活动都会在这个公共页面上发布,并时常转发与中华文化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在线下,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也利用各种渠道向社会各界推介此网页,将其作为中心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经过一年多的经营,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在“联系”上的粉丝数量从零起步,到现在已达到近2000人。最近,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又在网页上推出了“每周新书推介”,将图书馆工作与新媒体宣传相结合,这也是中心工作人员充分开拓思路、积极创新的结果。

  做汉学家的挚友和后盾

  传统上,人们把世界汉学分为三大板块——我国周边国家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俄罗斯汉学能够三分天下而有其一,足见其重要性。自1715年彼得一世沙皇向中国正式派遣东正教传教士团起,俄罗斯汉学便已经开始萌芽。在随后的3个世纪里,俄罗斯汉学家为客观和全面地研究中国、传播有关中国的科学知识做出了巨大贡献。

  俄罗斯汉学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截至1917年十月革命,以比丘林、瓦西里耶夫、巴拉第等早期汉学家为代表人物,讲求以全面、系统、综合的研究方法对待客体,特别注重对一手资料的研究;第二阶段为前苏联时期,以阿列克谢耶夫为代表的苏联汉学家以马列主义为理论基础,完成了从俄国旧汉学到苏联新汉学的历史性过渡;第三阶段为前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汉学界摆脱了意识形态论,汉学研究方兴未艾,以齐赫文斯基、米亚斯尼科夫、季塔连科为领军人物。

  如何将汉学家队伍这个宝贵的文化传播资源为我所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自运营之日起就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默默奉献,安贫乐道,在“十年寒窗无人知”的寂寞中坚持着对于异国文化的研究,这是相当数量俄罗斯汉学家的真实写照。许多汉学家的学术研究十分专业、艰深,这注定了他们曲高和寡,鲜有知音。近年来,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汉学家陆续翻译发行了一些中国古代经典,其中像《周易》、《尚书》、《道德经》这些著名典籍,真正读过原文的国人也是少之又少,而像《正蒙》这样的古代哲学名著,除了专业人士之外恐怕几乎没人听说过。这样的学术研究在俄罗斯肯定是小众化的。

  为了让汉学家们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关注,感受到他们在中华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一次次约见会面,洽谈合作,邀请他们出席各类文化活动,用一场场高质量的文化活动让汉学家们看到了中国文化机构的真诚和热情。于是,季塔连科院士、俄中友好协会第一副主席库利科娃、远东所东北亚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卢基扬诺夫等一批著名汉学家纷纷成为了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的常客。

  随着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建设日渐完善,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又为汉学家们送上了一份厚礼。除了向汉学家们颁发图书馆贵宾卡,使其可以享受图书馆常规图书资源之外,莫斯科中心更向汉学家们赠送了中心的数字图书馆——中华数字书苑的账号和密码。该资料库包括2万册电子图书、100种中国国情综合年鉴、200多种工具书和20份报纸,只要通过账号和密码在互联网上登录,足不出户就可以自由查阅。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的这份礼物,可以说既是对汉学家长期以来研究、推广中华文化的肯定和回馈,也是对其学术研究给予的有力的信息和资料支持。

  季塔连科院士在致中心领导的感谢函中这样写道:“非常感谢您提供这样一个信息平台。您所领导的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能够提供数字图书馆系统‘中华数字书苑’服务,这是非常重要的成就。这足以证明您所领导的中国文化中心工作卓有成效。我们特别感谢您赠送给我们远东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使用‘中华数字书苑’服务一年的权限,我们对此特别感兴趣,并感谢您慷慨的支持。我们将准备与您在此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基础上展开更广泛的合作。”

  厚积薄发,以书会友

  “举办文化活动、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教学培训”是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三大职能。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的主体,承载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职责。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以下简称中心图书馆)于2013年12月24日正式开馆。

  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成立伊始,只有文化部配发的5000册图书,加上在国内征订的少量期刊杂志,基础十分薄弱。中心在没有对口单位支援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刻苦钻研图书馆业务,并与国内多家单位联系赠书,洽谈合作,最终不仅使得图书馆馆藏大大丰富,还建成了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并推出了数字资源库,一个现代化图书馆应运而生。

  现在的中心图书馆拥有综合借阅室、阅览厅、基藏书库和电子阅览室,馆藏中文普通图书8000册、英俄文图书300余册、少年儿童图书200余册、期刊39种、报纸4种、视听资料近百种,采用海外文化中心统一配置的图书馆管理软件,具备文献的编目、检索、借阅、续借、预约等功能。中心图书馆面向俄罗斯公众免费开放,读者凭有效身份证件办理读者卡后,即可借阅图书、期刊、视听资料。电子阅览室的14台计算机提供馆藏目录检索、多媒体资料浏览、互联网络导航和数字资源服务。中心图书馆通过读者到馆、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为读者提供多层次的咨询服务。

  2014年2月初,中心图书馆正式向读者推出了图书馆数字资源——“中华数字书苑”数字图书馆系统。该系统是由北京方正阿帕比公司面向海外图书馆提供的一种信息资源,包含2万册电子图书、100种中国国情综合年鉴、241种工具书和20种报纸,是研究和了解中国的高端资料库。精选的优秀中文电子图书涵盖中国哲学、宗教、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学科。

  文化中心已定于每年5月中下旬开展自创品牌项目“品读中国”读书周活动,在一周的时间内举行一系列与图书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馆藏精品展示、新书发布会、读者有奖征文、专题讲座、论坛等。近期,中心图书馆已与中央电视台俄语频道达成合作共识,将为读者播放多部有俄语配音、制作精美的中国文化、历史、地理、民俗、汉语教学纪录片。这样,读者在休闲娱乐中就增长了有关中国的知识,对中国加深了了解和认同。

  以教学培训播种文化种子

  组织中华文化及其技能的教学培训是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主要职能之一。正式揭牌一年多以来,莫斯科中心先后开办了多期汉语、武术、国画、书法、剪纸、养生气功等培训课程,让俄罗斯民众亲身体验和学习中华文化,培养了一批热爱中华文化的俄罗斯友人,在异国他乡播下了中华文化的种子。

  莫斯科中心通过实地考察、约谈等各种途径,对当地民众业余文化活动及其对外国文化的兴趣点,以及其他国家驻莫斯科文化中心教学培训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形成了清晰明确的教学培训工作思路,即以普及中国文化为宗旨,将汉语教学作为常抓工作坚持不放松,以各类短期技能培训并配以知识讲座为切入点,丰富培训内容,满足不同人群兴趣需求。

  在充分考虑实际工作安排和当地社情民情,并与中心文化活动和信息服务相结合的基础上,中心提前制定长期的教学培训计划,尽早考察、确定教师人选,启动招生程序,与部省合作对口合作省份充分沟通和协商,由后者选派优秀教师人选。在每项课程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上,中心工作人员也花费了很多心思,与授课教师共同设计各课程教学培训计划,力求难易适中,进度合理,系统连贯,保证学员学有所获。

  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开设的教学培训课程,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当地民众学习中华文化。很多学员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通过课程学习渐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了上课之外,还来中心看电影,参加文化活动,借阅图书,成了中心的“常客”“老面孔”。

  克里马诺娃是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第一期剪纸班的学员,之前对中华文化几乎一无所知,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剪纸班,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深深迷上了剪纸,最后竟然辞去了工作,专心从事剪纸创作,并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的帮助下多次举办剪纸兴趣班,把这门源自中国的古老艺术在俄罗斯发扬光大。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播下的种子,真正要在俄罗斯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