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独立报》刊登采访全文
2016年10月30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就李克强总理访俄并举行中俄总理第二十一次定期会晤、中俄关系、两国务实合作、人文交流、发展战略对接、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等问题接受了中俄媒体联合采访。全文如下:
一、大使先生,请您介绍一下李克强总理对俄罗斯进行访问并举行中俄总理第二十一次定期会晤的有关背景情况及重要意义?您对这一会晤机制有何评价?
李辉:应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梅德韦杰夫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访俄并举行中俄总理第二十一次定期会晤。这是今年中俄关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两国政府首脑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20周年背景下的一次重要会晤。双方将全面回顾和总结一年来中俄双方各领域合作成果,部署下一步深化务实合作的重点方向,签署一系列推动双边合作的重要文件,为促进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两国高层的定期会晤本身就是中俄关系高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这样频繁的高层交往为双方协调政策立场、深化务实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20年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及其下设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人文合作委员会、能源合作委员会、投资合作委员会高效运行,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对外合作中水平最高、架构最全、领域最广的合作机制,为推动中俄各领域务实合作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向前迈进发挥了重要作用,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近年来,在这一会晤机制下,双方又相继成立了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地方合作理事会、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地方合作理事会等机制,为推动两国地方和边境合作、寻找两国务实合作新的增长点带来机遇。
二、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中俄关系仍保持了高水平运行。您认为这一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您如何评价未来两国关系发展?
李辉:两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俄关系不会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受到影响,不受第三方的压力。中方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信任、合作共赢”的原则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所以,我们不仅政治关系好、利益契合点多,而且两国在经贸、人文、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深入发展,有力支撑和巩固了中俄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前行。
中俄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不断巩固和深化政治和战略互信,并从全面战略协作中受益;在经济上互利互补、合作共赢,通过深化务实合作和利益交融,特别是推进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和“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保持两国经济持续良好发展势头;在安全上互信互助、共担责任,有力维护了各自国家安全利益,以及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人文上交流互鉴、相互促进,通过举行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媒体交流年等国家级主题年活动,增进了两国广大民众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中俄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划线,我们尊重对方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理解对方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的内外政策。
我想特别指出的是,中俄关系的高水平发展与两国高层频繁会晤密不可分。2013年,习近平主席选择俄罗斯作为就任后首访国家,充分体现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3年来,习近平主席5次访俄,同普京总统举行19次会晤,就发展双边关系及时沟通、深入交流、战略引领,不断将中俄全面、平等、互信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至新水平。我坚信,中俄关系将继续保持高水平运行,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为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贡献。
三、专家们认为,两国领导人之间保持了高水平的政治互信。您认为这一特点在双边务实合作中是如何体现的?双边经贸合作取得了哪些积极进展?
李辉: 中俄务实合作是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具有战略性、稳定性、长期性特点,符合双方根本利益,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越来越多的福祉。目前,中国已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外资来源国,俄罗斯则是中国进口能源、机电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在两国领导人的直接推动下,双方正克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大宗国际商品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努力推动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取得新成果。
一是双边贸易额已止跌回升。今年上半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317.2亿美元,同比增长1.8%。中方从俄进口的原油、机电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均有所增加。两国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合作领域也快速发展。俄罗斯成为中国跨境电商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国。这些充分说明中俄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巨大,趋势向好。
二是大型合作项目稳步推进。中俄“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项目按计划顺利施工,预计2018年开始向中方供气。目前,双方在火箭发动机、卫星导航及深空探测等方面的合作已经启动,联合研制远程宽体客机和重型直升机等大项目合作取得新进展,在核能、电力、化工、农业、矿产开发等领域的合作也在进一步深化。
三是投资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与俄储蓄银行、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