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усский язык
首页 > 滚动新闻
张汉晖大使接受《消息报》书面采访
2025-01-29 09:01

2025年1月29日,张汉晖大使就中俄关系等问题接受《消息报》书面采访。采访全文如下:

一、2024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75年来,两国关系走过不平凡的道路,取得巨大成果。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两国关系发展中也经历过一些曲折,中俄学术界、舆论界对此存在不同解读。1989年5月,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见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曾提出两国关系应“结束过去,开辟未来”。请问大使先生,您如何看待双方对两国关系中一些历史问题的不同解读?

2024年,中俄隆重庆祝两国建交75周年。75年来,中俄关系走过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苏联解体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俄罗斯联邦是苏联的合法继承国,并重申愿在平等、相互尊重、互利合作的基础上发展中俄关系。2001年7月16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持续全面加强中俄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双边关系定位不断提升,直至达到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一历史最高水平。中俄关系始终遵循两国国家利益,秉持永久睦邻友好精神,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然而,我们注意到,在美西方反华、反俄势力别有用心的怂恿离间下,某些学者、自媒体罔顾中俄历史客观事实和友好发展大势,为博眼球、赚流量,刻意翻炒所谓“中俄历史问题”“中俄领土问题”“中国威胁论”的冷饭,目的就是要疏离破坏中俄关系。需要强调的是,自2001年以来,中俄双方已通过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等一系列条约,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理念,全面划定了4300多公里共同边界的走向。双方已彻底解决两国边界问题,相互没有领土要求,决心并积极致力于将两国边界建设成为永久和平、世代友好的边界,这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两国元首在多次历史性会晤中反复确认和强调这一重要共识。75年来,中俄关系凝聚起坚实的互信、深厚的底蕴、充实的内涵和强大的韧性。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俄睦邻相处、世代友好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罔顾历史客观事实、违背两国友好民意、炒作历史冷饭不得人心,也绝不会得逞。

面对动荡变革的世界格局,中俄关系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凸显出成熟、稳定、自主、坚韧的特质。双方坚定视彼此为优先合作伙伴,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成为了当今世界大国和互为最大邻国关系的典范。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非权宜之计,不受一时一事影响,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和独立价值。我们坚信,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战略引领下,在两国各界人士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下,中俄关系将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砥砺前行,更好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二、去年10月,习近平主席赴俄罗斯喀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期间,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晤,双方对当前中俄关系给予高度评价。您认为,2025年中俄关系将在哪些领域取得快速发展?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也是中俄文化年收官之年。两国将分别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会议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

双方将继续以元首外交为引领,保持频密高层交往,在涉及彼此主权、安全和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推动双方政治互信向更高水平迈进。同时加强战略协作,捍卫国际公平正义,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携手做强“大上合”“大金砖”合作,团结聚合新兴市场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进人类发展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双方将深化务实合作,推进能源资源、互联互通、经贸投资、农业等传统领域合作,在数字经济、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绿色发展等新兴产业领域打造更多合作增长点,不断夯实中俄关系的物质基础,充实两国关系的内涵。

双方将深化拓展人文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拉紧民心纽带,举办“欢乐春节”、“天涯共此时”等重要节庆活动以及中国文化节、中国电影节等品牌活动,筹备好“孔子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同时,双方将持续加强在教育、媒体、智库、青年、体育、旅游、电影等领域合作,早出多出成果,促进文化互鉴和民心相通。

双方将深化地方合作,拓宽合作地域和领域,丰富合作参与主体与方式。进一步发挥依托中俄“东北—远东”“长江—伏尔加河”等地方合作机制作用,深入挖掘160余对友好城市及省州合作潜力,积极用好中俄博览会、“萌芽—中俄务实合作”论坛等平台,为推动双方地方合作迈上新台阶创造更多条件。

三、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您认为,中俄将如何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共同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坚定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切实维护战后国际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造成了巨大灾难和历史创伤。战争期间,中国和苏联分别作为亚洲和欧洲部分的主战场,为二战胜利、战后国际秩序重建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胜利不仅结束了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也为战后国际秩序重建奠定了基础,对中俄两国乃至人类历史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这场战争中,中苏两国人民相互支持、并肩战斗,捍卫国家独立与尊严,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构筑起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主要大国,中俄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安全、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特殊使命。2025年,两国将隆重举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相关庆祝活动,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实现两国各自发展振兴、促进世界繁荣稳定作出应有贡献。

四、长期以来,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一直是联合国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作为创始成员国,中方支持哪些改革?中方认为可以废除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吗?

联合国是多边主义的象征,承载着世界人民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后,对和平发展的殷切期望和不懈追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主席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联合国,需要改革和建设全球治理体系。安理会是多边安全体系最具权威性和合法性的机构,在维护共同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方支持对安理会进行必要的改革,使其更好地履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职责,更好地应对当前重大全球性挑战。

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安理会成立以来为消弭冲突、避免战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安理会的问题也必须得到正视,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组成不公、代表性不足、结构不合理,单一阵营长期主导安理会事务。只有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改革也才能有的放矢。我们认为,安理会是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安理会改革不能只满足少数国家私利,必须反映国际政治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必须体现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的历史潮流。安理会改革的唯一正确方向就是切实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这是绝大多数会员国的共同心声,任何背离这一方向的改革都不可接受。

同时,安理会改革涉及各国重大关切,需要充分沟通,尊重各方意见和关切。《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否决权,这体现了常任理事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肩负特殊的责任。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行使否决权一贯采取慎重和负责任态度。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